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聚焦 > >正文

《非遗里的中国》,这样讲述内蒙古

来源: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   时间:2023-07-10 11:16:08

“牛羊散漫落日下,野草生香乳酪甜”……提到内蒙古,你会想到什么?是苍茫辽阔的草原大漠,是悠扬的马头琴声,还是善骑射、能歌舞的马背民族?


【资料图】

近日,总台大型文化季播节目《非遗里的中国》走进内蒙古,一起感受独特的草原非遗文化↓

「衣」

内蒙古多民族服饰有多惊艳?先来看一场服装秀↓

节目里介绍了三种国家级非遗民族服饰:

蒙古族服饰

蒙古族服饰颜色多以红、蓝、黄、绿、白为主,他们将天空的蓝色、乳汁的白色、太阳的红色、草原的绿色,大地的黄色融进服饰里面,用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蒙古袍,他们长期生活在严酷寒冷的高原气候区,且长期游牧,在马背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,所以除便于骑乘外,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,长袍、皮靴成为他们首选的服饰。

鄂温克族服饰

“鄂温克”意为“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”。历史上鄂温克族主要以狩猎、采集、饲养驯鹿为主要生产方式,鄂温克族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“驯鹿文化”的民族。

过去,森林中野生动物的皮毛被制成鄂温克人的服装。现在,鄂温克族服饰的材质由动物皮毛转为各种新型布料,但仍保留了传统服饰的元素,比如“云卷纹”

达斡尔族服饰

达斡尔族是个开放的民族,与外界其他民族交流得更早,服饰也相应吸收了汉族、蒙古族、满族的元素,像宽袖、自上而下的剪裁都是参考满族旗袍设计。

达斡尔服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有绣花。以前达斡尔族多居住在半耕半猎的山区,水利、森林、渔业资源都十分丰富,所以服饰原料多样化趋势明显,也是几个民族中为数不多的自己手工绣制服装纹样的民族。

更多详情,戳视频了解

「食」

草原上有哪些非遗美食,一起感受热气腾腾的美味

察干伊德

察干伊德即奶制品,也被称为“白食”。蒙语中“察干”是白色的意思,“伊德”是食物的意思。蒙古人以白为尊,以白为洁,因此他们也将牛奶视为圣洁、吉祥的象征。

节目中,奶制品制作技艺(察干伊德)的国家级传承人陶高为大家展示了制作奶豆腐的过程↓

在日常生活里,蒙古族通过将鲜奶发酵、熬制等手段,可加工出奶豆腐、奶干、奶皮子、奶酪等30多种奶食品。

乌兰伊德

乌兰伊德意为“红食”,是蒙古族最常见、最喜爱的传统食品,包括手把肉、炒羊肚、羊血肠等数十种肉食。

奶茶

奶茶熬制技艺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俗话说,蒙古族人民是“一日三次茶”,奶茶是他们最喜爱的饮品,也是他们每日的第一道饮食。每日清晨,草原上的主妇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熬茶。

「住」

千百年来,蒙古包是草原牧民们居住的可流动的房子。蒙古包营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独特的设计?

蒙古包由套脑、乌尼、哈纳三大块组成,一般有苇帘蒙古包,即为夏天的蒙古包;帆布蒙古包,即为秋天的蒙古包;毡布蒙古包,即为冬天的蒙古包三种。

很多人想不到的是,一个没有地基的蒙古包能抵抗草原上的十级大风。蒙古包外部接近流线型,风从任何角度吹来,蒙古包与风向垂直的面积都很小,风只能从它两侧“溜走”。

同时,蒙古包还是一个日晷。太阳照进蒙古包,光线依次在套脑、乌尼、哈纳及家具、毡毯上游动,牧民将这样的位移规律记录下来,就成了一种“太阳历”。

「乐」

呼麦、长调马头琴也被称为“草原音乐三宝”,其中呼麦和长调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

呼麦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狩猎和游牧过程中,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。在旧石器时代,人类狩猎活动的范围很小,必须用声音把动物召唤到近旁,因而,他们会在狩猎中模仿狼嚎、鹿鸣和狐狸的声音,这就是呼麦最早的源头。

“布谷布谷~咩咩~嗷呜~”

长调民歌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,多用于一些重要的喜庆场合,比如蒙古族传统婚宴上一般都会以“三首长调民歌”作为歌唱祝福的开头,将婚宴推向第一个高潮。

如果用优雅形容长调,用豪迈形容呼麦,那马头琴则是多变。有时候它就像位70岁的老人,把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;有时候它是个年轻小伙,万马奔腾、充满了力量。

节目中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马头琴演奏家齐·宝力高演奏了马头琴作品《万马奔腾》↓

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9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545项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……内蒙古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,展现出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景象,凸显出内蒙古各族人民杰出的艺术表现力、多姿多彩的生活意趣。

了不起的非遗文化!

了不起的传承人!

了不起的内蒙古!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起点培训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  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